close

總編輯訪--柯明賜談錄(Q&A)

387883_287048221317723_264852876870591_934971_808829543_n  

Q1: 可以談談創立Private季刊私潮的動機嗎?

A1: 幾年前的某一個下雨天,我特地帶著相機,想要拍一些台北市雨天街頭的夜景,獨自一人在台北市的延吉街鼎泰豐附近閑晃,經過某一個巷子口,看到行人們即使是撐著雨傘,但為了躲雨還是快步的在街上跑過,我拿起了相機,刻意將快門調慢到1/8秒,想要拍攝那種匆匆而過的晃動感覺,正當我專心地在拍照時,隱約感覺到自己的身後好像有人在注視著我看,於是我轉過頭去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人在我背後盯著,果然看到一個年紀看起來比我稍長的⋯⋯男子就站在我的後頭,用一種眼神看著我,他看到我回頭望著他,臉上露出一絲微笑,緩緩地走到我的面前,然後他問我:「先生,請問您是在拍照嗎?」
我回答:「是啊,怎麼了嗎?」
他笑笑地說:「沒有啦,我剛才看到您在拍照,好奇地停下來看了一下,我發現您的快門聲音聽起來好象是很慢的快門?」
我回答:「是啊,只有1/8秒」
他又笑笑地說:「那這樣不會晃動到嗎?」
我回答:「會啊」
這時我心裡面想著,這位先生為什麼會對我的快門聲音特別有興趣呢?
接著他說:「是這樣的,我想是因為天黑了,所以您的快門只能調到那麼慢,可是這樣一來影像就會有晃動模糊,不知道你會不會想知道,怎樣才能夠在這樣的黑夜裡拍照不會晃動跟模糊的…」他邊講邊從口袋拿出一個名片盒,然後從名片盒中拿了一張名片遞給我「這是我的名片,我們是網路上的”〇位〇野”,最近有開班在教攝影,如果你有興趣知道我剛才說的事情的答案,可以跟我聯絡。」
我看了一下名片,哇賽….”〇〇總監”之類的頭銜耶……

我常常在想,台灣的攝影,應該不是像這樣,止於技術層次與商業層次,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上過那個課程,但我確定他們教出來的學生大概就只能停留在那個層次了,因為一旦被那個框框給架構住,他們就很難去瞭解真正的攝影是什麼,大概只能整天研究怎樣的鏡頭可以拍出什麼樣的景深或是什麼樣的光線可以怎麼樣去表現什麼,所謂的攝影對他們來說就是參加“外拍”,一堆人拿著相機對著某個女性猛拍 。

而網路上的這些人,所謂的攝影網站、論壇,還有那些專門寫開箱文、推薦文的部落客,只是想從攝影這個活動中獲利,他們是商人,談網路商業他們很在行,但是談到真正的藝術,他們並不支持,因為藝術跟他們是背道而馳的。

從幾年前的那個下雨天,一直到幾年後的今天,這中間的過程,我一方面默默地拍著照片,一方面觀察著台灣的攝影發展,這些年來,由於數位相機的便利性,以及照相器材價格漸漸比較平易近人,接觸攝影的朋友比以往更多了,喜歡拿著相機東拍西拍的人也變多了,市場上出現了更多的攝影相關書籍,這是供需的原理,因為越來越多人接觸攝影,他們想要更進一步的瞭解如何拍得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程度,就需要更多的學習與吸收資訊。

然而,我們看到,書架上大多數的書籍來自於翻譯日本或歐美,台灣的書還是停留在技術層面。

想要看到有深度的攝影書,好像非得日本不可。

森山大道、荒木経惟、篠山紀信、井上雄彥(他是漫畫家吧>_<)(考一下大家有沒有仔細看@@) ……我不禁想問,台灣真的沒有寫真家嗎?

套一句食神說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是的,只要有心,人人也可以是寫真家,因此所謂的Private私潮,指的就是從私人的觀點到形成一股潮流,好像蝴蝶效應一般,個人如何透過一個傳達的媒介,有沒有可能只是從一個很小的點,衍生出一股潮流。創立Private私潮,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

388518_287055084650370_264852876870591_934980_1462898206_n  

Q2: 請問您從何時開始接觸攝影?
A2: 如果是以”狹義的攝影”來說,那應該是在很小的時候,有記憶的部分,大概是在國小一年級的前後。

Q3: 您所謂的”狹義的攝影”指的是?
A3: 拿照相機拍照這件事情。

Q4: 那麼當初是為何會開始想要拍照?
A4: 現在想起來,不知道別人是否也是這樣,不過相機這東西出現在我生命中還滿早,且機率滿頻繁的,從剛才提起的那”很小的時候”,家中出遊時,長輩們總是會帶著相機,我的父母很喜歡拍照,尤其是我的母親,不論在家中或是出遊,她總是喜歡為我們拍照,還記得也曾經在出遊時因為忘了帶照相機,在旅途中買了所謂的即可拍相機,就是無論如何都一定要把旅遊的過程拍下來就是了那樣的一種心情。
還有一位是我父親的朋友,他曾經開了一家照相機的工廠, 當時他曾經給了我一台相機,那時我才小學三年級左右,印象中那些照相機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都像是玩具一般的東西,我就這樣拿著那台玩具,亂按亂拍了一堆家庭照片。
我應該就是被這些家裡的環境與家人的習慣給淺移默化,對於拍照這件事情就是生活的一部份。

Q5: 您最常拍攝的題材為何?
A5: 有人味道的題材。

Q6: 什麼是”有人味道的題材”?
A6: 看到照片要能夠彷彿聞到有人的味道的東西。

Q7: 為何最常拍攝這樣的題材呢?
A7: 起初也沒有特別去想這個問題,甚至也沒有特別的去挑選某種題材,但是隨著拍照的時間長了,數量多了,又多看了一些別人拍的照片,比較後,漸漸才意識到,自己喜歡照片中充滿了人的味道,也才漸漸發現,好像很少去拍攝純粹風景,例如日出或是雲海這類的照片,也不會因為人家說那個風景區很漂亮就去拍照,也不曾因為那邊的樹海或是溪流很美麗而驅車前往。我想應該是因為自己對於人這種動物還有他們所衍生出來的一切比較感興趣吧。不過雖說是拍攝人的味道,也不會特別為了哪裡有什麼樣的人類活動而特別去參與,然後想要拍攝什麼,所以像廟會或是慶典之類的東西也很少出現在自己的照片中。總之,大概就是因為我是從家庭生活照開始拍起,所以一切還是圍繞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吧。

316779_287076707981541_264852876870591_935105_708162566_n  

Q8: 有沒有一張可以代表你攝影的作品?
A8: 沒有,我認為如果說有任何人能夠用一張照片去完全代表一個人的攝影,這樣的事情可能是不存在的,事實上,如果真有那樣的所謂可以完全代表某人的某張作品,可能也永遠不會為人所知。
凡是拍過照片、按過快門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經驗,很可能一個畫面其實拍了很多張,有時候可能會是幾十張,然後拍照的人會從這眾多的照片中其中挑出一張,作為所謂的作品給人看,事實上,我認為,那些沒有挑出來給人看的照片,更可以說是代表攝影者的作品,因⋯⋯為挑照片的這個動作,其實就是一種欺騙的行為,或許說欺騙有些沈重,那麼也可以說是一種蒙蔽的行為,攝影本身就是這樣一種蒙蔽的行為,將”自己認為失敗的”或者”不會被人所接受的”那一面隱藏,然後把其中可以符合社會上價值觀的東西拿出來與人欣賞,於是真正代表一個人身、心、技層次的照片,就很可能永遠不會面世了。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其實只要透過大量的閱讀某人所拍的照片,是可以從這些照片中抽絲剝繭看出他的內在,這也就是攝影作品與繪畫或是雕塑等其他藝術媒介最大不同的地方,只要按下快門,自己的內在所有的一切就會在那一瞬間被照相機給記錄下來,所以與其說是照相機可以將被攝者的靈魂帶走,其實,照相機真正帶走的是那個按下快門者的靈魂也不一定。

 

轉錄自Private 季刊私潮FB粉絲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Private 季刊私潮
    全站熱搜

    魚路影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